跳到主要內容
:::

【輔具單元】聽得見的聲音-助聽器、人工電子耳

公告分類 【資源教室課程活動】
公告日期 2023-03-03 16:40:00
公告內容

想像一下如果生活中少了聲音,會有什麼不便呢?過馬路時會產生焦慮,與人溝通不良造成人際關係的問題或影響溝通交流學習。不同部位的損害對聽力的影響也不一樣,有些患者可以透過適當的治療而恢復,有些則須利用助聽器放大聲音,狀況較為嚴重者則可能需要透過電子耳等裝置改善聽力。

助聽器只是將聲音放大傳入耳朵,有外掛式的種類或是內耳式的種類,可以依據自己戴上的習慣來去做選擇,而執行聲音分析的工作仍是由內耳來擔任。內耳絨毛細胞受損的程度,會影響對聲音解析的能力,因此,若絨毛細胞受損嚴重, 助聽器將無法提供足夠的補償。人工電子耳則是取代耳蝸的功能,直接刺激聽覺神經,但必須要有足夠的聽覺神經細胞存活,才能達到聽力補償的作用。人工電子耳是一種電子裝置,必須經由手術將電極植入內耳耳蝸來取代耳蝸的功能,將聲波轉換成電流後,直接刺激聽神經細胞,而達到聽力補償的作用。因此,對內耳絨毛細胞殘存不多的重度和極重度聽力損失患者,提供了助聽器之外的另一種選擇。但並非每一位重度或極重度患者都適合植入人工電子耳,必須經過醫療團隊嚴謹的評估才能確知。一般助聽器的費用落在六至十萬元之間,而植入人工電子耳手術器材費用,一般約在新台幣六十至七十萬元之間,目前政府對此項費用有不同金額的補助。

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進步下,助聽器與人工電子耳的功能愈來越貼近聽障者的一般生活而做設計,像是流汗容易導致生鏽或是零件的故障,所以研發出防水的功能,當然無法做到100%的防水,可是已經大幅度的降低助聽器與人工電子耳的汰換率;又或者是想要聽音樂卻要一直拔下助聽器換上耳機有點麻煩,於是將藍芽功能植入助聽器的選項之一,這樣可以邊聽音樂,也可以聽到周遭的訊息,讓聽障者也可以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可以越來越少。

參考資料:

https://www.mohw.gov.tw/mp-1.html

附加檔案
參考連結

回到最上方